首页 > 学院概况 > 学院简介

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简介

作者:       发布: 2025-10-09

打印

 

 
1952年北航建校 

北京亚州怡红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(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,简称“机械学院”)前身为1952年北航建校时应国家航空制造工作亟需建立的飞机工艺、发动机工艺专业教研室。1978年,建立制造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。1998年4月28日,制造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合并成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。


 

1980年代制造工程系系楼(在最右方)

学院拥有全国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。1988年机械学获首批国家重点学科,2007年机械工程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,最近五次学科评估稳居前10。

 


1990年代的北航航空馆 

学院学科覆盖4个一级学科(博士学位授权点),承载了机械工程,支撑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、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设计学;设有7个二级学科方向,包括空间机构学与仿生机械、智能加工与数控系统、微纳仿生制造与微机电系统、先进制造工业软件与智能制造、智能机器人系统与人机交互、航空宇航高性能制造、产品创新设计及人机工程;拥有5个本科专业,涵盖机械工程、机器人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、微机电系统工程和工业设计。

机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,有专任教师150余人,含正高级职称70余人、副高级职称70余人、博士生导师100余人。国家级领军人才11人,“四青”国家级青年人才22人,国家级人才占比超20%,国家级、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90%,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、国防创新团队3个。学院在校学生近2000人(含留学生),其中,本科生600余人、硕士研究生600余人、博士研究生近600余人。

 


2010年代的北航新主楼 

学院下设10个二级单位,包括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、材料加工与控制系、飞行器制造工程系、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、机电工程及自动化系、微机电系统工程系(仿生与微纳系统研究所)、工业设计系、机器人研究所、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系、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。

学院建有GF科技工业高效数控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(技术依托单位)1个GF级重点实验室,京津冀国家综合创新中心智能交互机器人前沿实验室、数字化设计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、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、飞行器装配机器人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、北京市高效绿色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机械工业服务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、机械工业数控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、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的机器人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(示范类)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、研究中心等;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机械与控制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示范中心、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建设;合作建设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、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室/中心/基地等。

学院以空天报国为己任,在老一辈科学家张启先院士、姚福生院士、唐荣锡教授等带领下,在空间机构与机器人、航空宇航制造、工业软件等方向上做出开创性成果:国内首台七自由度机器人、三指灵巧手、首套PC开放式数控系统中华-I 型、CAD/CAM 软件PANDA 等,先后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等10 项国家科技奖,在学术界和行业享有盛誉。


 

2025年的北航沙河校区三号楼(学院新址)

当前,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、聚焦国际学术前沿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加强多学科交叉,强化航空航天特色方向。在空间机构学与仿生机械、智能加工与数控系统、微纳仿生制造与微机电系统、先进制造工业软件与智能制造、智能机器人系统与人机交互、航空宇航高性能制造、产品创新设计及人机工程等重点领域,实现了一批技术突破,优先发展仿生智能机器人(设计领域)、微纳与智能制造(制造领域)2个学科高峰,确立行业领先地位,做出国际一流研究成果,注重前沿学科交叉,加强产学研结合,把学院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先进制造科学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。同时,我们也诚挚邀请海内外精英加盟,共创北京亚州怡红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美好未来。


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南三街9号

邮编:102206

电话:010-61715777

电子邮箱:smea@cmklt.com